话不在多,声不在高,恰到好处,理最关键。
明朝洪应明先生道:“十语九中未必称奇,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;十谋九成未必归功,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。君子宁默勿躁,宁拙勿巧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做人要谨言慎行。即使话你能说对九句也未必会有人称赞你,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,就立刻会遭到别人的指责,即使十次计谋有九次成功也未必会得到奖赏,可是只要有一次失败,埋怨和责怪之声就会纷纷到来,不绝于耳。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,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,不骄不躁,宁可显得笨拙一些,也绝对不自作聪明,喜形于色。
佛说“不落言论”,也有一种语言文字无法达意,容易被人误解的无奈。当初,释迦牟尼在莲花池上,面对诸位得道弟子,拈花微笑,而只有一位尊者领悟了佛的意思,遂有了禅宗的起源。这个故事总是令人感动不已。
人际关系是那样的难以处理,有时你好心规劝别人,不料却会惹恼别人,轻则伤了和气,重则引火烧身。君不见在今天的互联网上,你方闭口他登场,大家整天沸沸扬扬地吵来吵去,有人抛出一个观点,马上就有人予以驳斥;就连北京大学的于丹教授写就了《论语心得》这样一部著作,也引起很多人的斥责及轰动,令人不得不深思。一些学术批评,在内行人看来,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,很多不入流的批评者都在夸夸其谈,煞有介事地评论一些影响很大的作品在某个史实上的失误,反而把自己贬低到不如被批评者的位置。批评者往往吹毛求疵,达不到被批评者的高度和深度。但无论是原作者还是批评者,都违背了“中庸之道”的处世哲学,都是在思想和语言上踏上了自以为是的极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