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在金国有严密的组织,僧人中德高望重者,由皇帝赐号,或称“大师”,或称“大德”。在京城的僧人称国师,帅府的僧人叫僧录、僧正,各郡的僧人叫都纲,各县的僧人称维那。国师称号赐予京城中年老而又位尊的僧人。国师甚有威仪,地位相当于王者的老师,皇帝有时也要向他下拜。国师都披红袈裟,升堂问话。帅府的僧职叫僧录、僧正,一般选择道行高者担任,任期为3年,3年任满,另择他人。也设立官府,配备人役,受理僧尼之间的诉讼,穿紫袈裟。各郡的僧职都纲,任期也是3年,有师的称号者赐紫袈裟,无称号者穿戴与一般僧人相同。各县僧职维那,受理本县僧尼诉讼,杖责以下可以自行做主,杖责以上的刑罚要申报到僧录、都纲司那里解决。
女真人甚重视佛教,“浮图之教,虽贵戚、望族,多舍男女为僧尼”[50]。金太宗完颜晟不但自身皈依佛门,而且每年设立斋会,举行饭僧活动,参加的僧尼多达万人。皈依佛门既可解决衣食之厄,死后又可进入极乐世界,因此蚩蚩小民从者如流,太宗不得不在天会八年(1130年)下诏“禁私度僧尼”[51]。熙宗崇信佛教,对僧侣颇为优渥,太子济安有疾时,“上与皇后幸佛寺焚香,流涕哀祷,曲赦五百里内罪囚”。济安死后,熙宗又“命工塑其像于储庆寺,上与皇后幸寺安置之”[52]。上京之地有庆元、储庆等6座寺院,香火之盛,可见一斑。储庆寺是名僧海慧奉熙宗之命修建的。还有一个叫悟铢的汉人和尚,在皇统年间被熙宗任命为都右街僧录,后来成为燕京佛教界的大师。